近日,在一檔綜藝中,楊迪在清理家中物品時,發現了媽媽買的護頸儀,決定試戴一下,戴上后便忙于家務忘記摘下,過了一會兒,楊迪的脖子突然開始疼痛,并逐漸紅腫,造成燙傷。
這樣的燙傷屬于低溫燙傷,在生活中并不少見,尤其是冬日。
近期氣溫逐漸下降,大家紛紛拿出“取暖神器”:熱水袋、暖寶寶、加熱鼠標墊、發熱鞋墊等等,這些都有可能造成低溫燙傷,使用時切不可大意。
低溫燙傷頻發,小心中招?
楊迪燙傷事件并不是個例,在我們身邊,還有很多低溫燙傷事件在悄無聲息得發生:
32歲的羅先生在打籃球時不慎將腰扭傷,回家后用“暖寶寶”熱敷疼痛處,便睡著了,醒來后,感覺腰部火辣辣的痛,妻子幫他撕下“暖寶寶”后,腰上已經起了好幾個水皰,隨后羅先生就醫,被診斷為淺二度燙傷。
高中生莉莉由于天氣寒冷,入睡時將熱水袋放在被窩里取暖,次日左腳腳踝被燙起泡,莉莉沒有理會。三四天后,燙傷處疼痛不已,且出現紅腫,莉莉才去就醫,結果被診斷為三度燙傷,加上皮膚壞死且感染,很可能需要手術植皮。
低溫燙傷頻頻發生,原因一方面是一些產品不合格,另一方面則是預防意識不夠導致的。
低溫燙傷后果嚴重,不容忽視?
低溫燙傷是指身體長時間接觸高于45℃的低熱物體所引起的慢性燙傷。
低溫燙傷和高溫燙傷不同,創面疼痛感不十分明顯,僅在皮膚上出現紅腫、水皰、脫皮或者發白的現象,面積往往也不大,表面看似不太嚴重,但創面深,嚴重者甚至會造成深部組織壞死,如果處理不當,可能會并發感染,長時間都無法愈合,甚至需手術治療。
這些人更容易低溫燙傷:
低溫燙傷的高發人群為感覺遲鈍或睡得沉的一些人,比如:嬰幼兒、老人、癱瘓病人或醉酒者。
如何避免低溫燙傷??
在使用暖寶寶等取暖物品時,應注意:
●選擇正規廠家,并在使用前詳細閱讀說明書;
●使用時間不宜過長,不要整夜使用;
●注意隔熱,不要直接接觸皮膚,
●如產品可調節溫度,不要將溫度設置到最高。
低溫燙傷,應該怎么辦??
無論是低溫燙傷還是高溫燙傷,都不要在創面上涂抹牙膏、醬油等等“土方”,正確的急救方法為:沖脫泡蓋送。
寒意漸濃,大家在保暖的同時,一定要謹防低溫燙傷!